印刷第一課:打樣

挑選完紙材,將檔案傳給製版廠後,就會迎來令人膽顫心驚的時刻 – 打樣。

打樣:將設計稿實際印出來檢視有無需要修正的樣本,是介於完稿與發印中間最重要的過程。

 

稿件在電腦製作時因為可以隨意縮放,所以容易造成誤判比例,顏色不準或是忽略錯字未訂正等。藉由打樣來檢視是否需要調整之外,您最煩惱的一定就是—–「為什麼打樣總是有色差?

 

 

一、RGB v.s CMYK

 

9aac7289db3ca7ba0c0eb57d084dbdba相信許多人對於色光(RGB)與色墨(CMYK)相當了解,但在解釋打樣前還是先來溫故知新:

由左圖可見:

.A是人眼所有可見光

.B內有兩個框,虛線的RGB範圍比實線的CMYK範圍大。因為色光的組合比物理性的色墨來得多。所以在PS或AI的調色盤選色時,有些顏色會旁會出現一個小小的驚嘆號,就表示這顏色在RGB能顯現,但無法用CMYK印出來。

.C的五個圖依序為相機、掃描器、螢幕、影印機及印刷機,及這五種狀況下RGB與CMYK的範圍差異說明。

 

所以在製作印刷品稿件時,請務必使用CMYK模式。

 

 

 

 

 

二、色彩描述檔

 

cc_17RGB與CMYK除了色域範圍的差異,轉檔也是一個大問題。
製版廠在輸出分色時會在軟體套用"色彩描述檔"將影像轉換為CMYK模式,各家製版廠所使用的色彩描述檔不盡相同,若設計師有長期配合的製版廠可以請對方提供,並照以下步驟操作就可以灌入自已的電腦。好處是在轉成PDF時可以先大致得知轉檔後的顏色變化,(前提是您的螢幕已經過色彩校正)。

由於各家廠牌螢幕顯色的落差,同一張稿子在不同螢幕顯現絕對會不同,請回想一下在大賣場看到各廠牌的電視在播同一個節目時就可以理解,總是有幾台較暗或偏紅。無論是否使用色彩描述檔,我們都強烈建議您使用"資訊"視窗內的CMYK值來判斷顏色,因為數字不會說謊,而眼睛會騙人。

 

 

 

 

三、傳統打樣、隨機打樣及數位打樣

 

①傳統打樣:

51911406186402傳統打樣是製版廠直接製版,並用廠內的單色機一次印一色。早期在數位噴圖機未出現前,都是用此方式做打樣。所以在數位印刷當道的現在才會稱呼為"傳統"打樣。

優點:顏色最美,因為在等機器洗機時,紙上第一色已經乾掉,所以顏色飽合。且單色印速度慢,所以印的時候不會將墨拔掉。

缺點:實際到四色印刷機時,紙張是一次過四色墨槽,在印的同時也多少會拔掉網點,所以實際上機印出來的顏色會比打樣的飽合度低,可能造成客戶看打樣時會有過高期待,而對最後印刷出來的成品不滿意。

 

 

 

②隨機打樣:

LITHRONE40

如同傳統打樣,隨機打樣也是將稿件直接出版。但不同之處在於傳統打樣只是在版廠內用單色機套印,而隨機打樣是玩真的!直接將您選好的紙材(如果同時有四、五種紙材在猶豫,那這幾種紙各叫個幾十張進廠),製版後直接用印刷機印。

優點:絕對最準,因為使用印刷機印就是最終呈現的效果,而且可以直接看到印在不同紙材上的效果。

缺點:最貴且費時,若使用隨機打樣發現有細節需要修正,必須重新曬版並重新叫紙,加上每次請印刷廠打樣的費用一樣要照算,所以除非是相當要求的印刷品或客戶,一般設計品很少會使用隨機打樣。

 

 

 

③數位打樣:

Mimaki_Series_Printing_Machine

隨著科技進步,且考量到經濟效益,現今的打樣幾乎全為數位打樣。數位打樣無需製版,只要將檔案用大圖輸出機列印即可。但不是隨便一台大圖就可以製作打樣,必須先經過校色才能將顏色做到與印刷接近。

通常大圖輸出機使用的是液態墨水,而印刷是使用油墨。就像是水彩做不出油畫的效果一樣,大圖輸出也只是盡量模仿油墨的效果。而編寫這套"模仿"程式就是所謂的「RIP」(Raster Image Processor) 。在各家販售大圖輸出機的型錄中,會有一個選項叫「選購RIP」,千萬不要小看這套程式,當你購買一台大圖輸出機時,這套RIP可能就佔了近一半的費用。而各家製版廠所使用的機型不同、RIP的編寫人員程度不同,自然就造成每家製版廠的打樣效果不同了。

 

優點:便宜快速

缺點:易有色差、無法挑選紙材(現已有製版廠引進不挑紙輸出機,可以直噴在牛皮紙、美術紙…等不同紙材上,但因尚未普及且效果仍不穩定故暫不介紹。)

 

 

 

所以現行的三種打樣方式比較如下:

傳統打樣:最美,但印不出來
隨機打樣:最準,但也最貴
數位打樣:最快最便宜,但容易有色差問題

 

 

 

四、結論

撇開編排的錯誤不談,顏色的落差絕對是設計師最頭痛的一件事。在電腦中看起來很美的稿件為何印出來總是讓人失望。這問題在詢問製版廠、印刷廠時總是聽到一句「稿子是你做的啊!」是的,稿子是我們做的,所以我們更要了解並接受此一事實,就是——-顏色是主觀的。

 

從一開始的RGB轉CMYK→版廠使用的分色軟體→打樣的轉換模式→上機印刷時的油墨調整、紙材不同…等。一個稿件從設計完稿到印刷成品中間會經過好幾道轉折。顏色的落差實在也不能怪罪版廠或印刷廠,畢竟你才是主事者,只有你知道在設計時想像中、預設好的顏色是什麼。

所以設計師要負起一個「色彩管理」的責任。在稿件給客戶時需先告知可能的變化,確知螢幕的顏色落差,完稿時使用CMYK模式並參考顏色數值,打樣時比較製版廠程度,並在看色時指示印刷師父做最後調整。如此一來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也能避免客戶的抱怨及協力廠商的不滿。設計師不能只有避開風險,更要能駕馭風險,將所有可能出錯的部份事先排除,才能達到"快快樂樂做稿,平平安安收款"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