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在「印刷品如何詢價」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印刷數量會決定使用何種加工方式。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困惑 — “不就是印刷嗎?印多印少有什麼差別"。其實印刷數量影響可說相當大,因為數量會決定使用何種方式印刷。以設計系畢業展來舉例,同樣是印刷跟裝訂,為什麼整個系的畢業專刊會有廠商搶著做,但個人組別的三、五本書卻找不到人願意承接呢?
先從平版印刷的環境說起 –
以一般常見的平版四色印刷機來說,不論怎樣的開數,紙張都在不到1秒的時間過四個墨槽,印刷速度非常快。印刷機在校準時必須印出成品用放大鏡檢查四張版的十字線有無對準,版材有無汙點、水痕…等,若有特別色也要依色票做調整。每做一次調校可能就用掉了幾十張紙,而這些測試用的紙張我們稱之為放數,也就是除了正式要用的數量(正數)外需要另外準備的測試用紙材。
放數會依紙材、加工複雜度…等條件有所增減,除了印刷外還有其他加工例如上光、燙金、軋型…等,每道工序都需要測試用的放數。如此追加數量的結果,最後所需的放數多達幾百張也是常有的事。若你的正數假設只要50張,但上述那些流程仍需要幾百張的放數,就會變成放數比正數還多,但最後的費用(紙、版、上機費…等)仍是由這50張來分擔,單價自然就提高了。
除了放數之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機器的限制,某些印刷加工方式還沒有辦法完全用數位機器取代,例如上光、局部光、燙金、穿線裝訂…(註1)不論數量多寡仍只有大型的機器可製作,若數量不到基本量,在製作時仍需要架設機器、調準及材料工錢,這時就必須以基本量來計算,以致平均單價變高。
※註1:目前有些少量燙金的機型,或用手工網版取代局部光,但普及度不高,故暫不列入討論

以上這些是少量發印獨立版會遇到的情況,那現在我們常說的合版又是什麼呢?其實在合版出現之前,所有的印件都是獨立版,是後來為了跟合版做區分才會另稱為獨立版。
獨立版是紙材、版面、加工都是自行選擇搭配。就算是小小的名片也要有上述的印刷及加工放數。後來有廠商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 – 把所有人的印件拼在一大張版上,一起印刷一起加工,讓多人去分擔這些製作費用就好啦!
因為眾人分擔的單價會比獨立開版便宜許多,所以愈來愈多客戶使用,合版廠商也便陸續增加紙材及加工的組合方式供客戶挑選。乍聽之下很合理,但合版最大優勢也是它最大的限制 – 也就是只能使用他們提供的紙材與規格,如果每個人都隨喜好任意挑選紙材與磅數,那就沒辦法拼在一起印了。
再加上合版最讓人詬病的色偏問題,因為拼在一起印就不可能讓所有人來看色,不同紙材的色調也只能憑師父的經驗跟喜好來調整,還有各種變數讓合版印刷的品質非常難控制。所以便宜的代價就是只能乖乖接受合版的遊戲規則,還有祈求上天保佑了。
總結合版的優點,面積小、數量少或是一次性產品(宣傳效果大於收藏價值)的印件,使用合版會比自行開版(獨立版)划算。但若業主在乎的是精緻度、特殊性及收藏價值,這類的印件有時使用獨立版不見得比合版貴多少,畢竟合版節省的只有印刷費用,其餘加工仍與一般行情差不多。

如果合版的數量對你來說還是太多,有時真的只需要一兩張印件的話,這時數位印刷就派上用場。數位印刷也叫無版印刷,因為數位印刷不用製版,只要用電腦傳送檔案就可以印出成品來。聽起來是不是跟印表機很像呢?其實所謂的雷射、噴墨、大噴圖、直噴機、熱昇華…等,都是數位印刷的範圍。數位印刷專門應付少量的印件,甚至可以做客製化商品。但這些機器多半使用墨水而非印刷用的油墨,在紙材的適應性、細膩度及生產效率上跟油墨印刷相比還是有些差距。
雖然科技愈來愈進步,機器也不斷更新,目前仍有許多加工方式是數位印刷無法辦到的,所以與其叫數位印刷,也許暫時稱為數位列印較為妥當。

曾經遇過客戶說「我想做十本書,在書局買到一本接近我想要的成品,這本賣350元,所以我的預算是350元乘以10本等於3500元,請幫我做到跟這本一模一樣」。我們只好反問對方:如果可以辦到的話,那出版社可以等到有人要購買時再印製書籍就好,何必每刷都要印製幾萬本,再來負擔囤貨的壓力?印刷的發明就是為了能「大量複製」,若沒有足夠數量來分擔成本,就只能承受較高的單價,就也是為什麼特殊名片以及客製喜帖的費用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面積小、數量少、加工複雜)
馬力強大的汽車需要厲害的車手才能把性能發揮到極限,就像設計與印刷之間的關係。若設計師對印刷不熟悉,就像剛學開車的人,只能聽從教練(業主)的指示開,並且有多少油(預算)來開多少路;當你懂得開車,甚至各種車型都能駕馭,就可以運用你的經驗與知識來建議客戶如何用最省的油或最合適的車款來達到目的地。印件數量會影響所使用的印刷方式,而設計師所指定的效果則會影響到預算,若明知數量不多卻仍執意要使用局部上光或其他加工,就會導致成本增加,又無法說服客戶該加工的必要性的話,案子夭折的機率就會大增。所以要運用設計來幫助客戶避開風險、控制預算,而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喔。